容易被腐蝕的部件及原因
打印頭
原因:打印頭在工作時與碳帶和標簽紙頻繁接觸。如果碳帶或標簽紙質量差,含有酸性或堿性雜質,長時間接觸會腐蝕打印頭。而且打印頭工作時會發熱,在高濕度環境下,打印頭表面可能會因為溫差而凝結水珠,與打印頭的金屬材料發生化學反應。
影響后果:腐蝕后的打印頭表面出現凹坑或損傷,會導致打印質量下降,如出現打印模糊、斷點或斷線的情況,使條碼無法準確識別。嚴重的腐蝕還會損壞打印頭的內部結構,縮短其使用壽命。
膠輥
原因:膠輥用于輸送打印介質,會接觸各種標簽紙、碳帶和清潔溶劑。若清潔溶劑有腐蝕性或者打印介質帶有腐蝕性物質,膠輥的橡膠材料容易被腐蝕。另外,長時間的摩擦使膠輥表面磨損,防護層被破壞后,內部橡膠更易受腐蝕。
影響后果:腐蝕后的膠輥表面變得粗糙或出現凹坑,影響對打印介質的抓地力和輸送穩定性,容易出現卡紙、偏移等問題,進而影響打印質量,導致打印位置偏差或打印效果不佳。
傳感器
原因:傳感器用于檢測打印介質的位置和狀態。在潮濕、多塵或有腐蝕性氣體的環境中,傳感器的金屬引腳和敏感元件易受腐蝕。有些傳感器直接接觸打印介質,當介質帶有腐蝕性成分時也會受到損害。
影響后果:腐蝕可能導致傳感器信號傳輸出現問題,產生誤判或無法檢測介質的情況,影響打印機的自動化功能,如無法自動識別標簽紙尺寸和位置,造成打印錯誤或無法正常打印,增加維修成本和停機時間。
電路板及電子元件
原因:在有酸霧、堿霧的工業環境中,或者打印機內部電池漏液時,電路板上的線路和元件會被化學腐蝕。在高濕度環境下,電路板上不同金屬材料之間可能會發生電化學腐蝕。
影響后果:腐蝕會導致電路板線路斷路、短路,或電子元件損壞,引發打印機故障,如開機無反應、打印過程中突然停止或打印數據傳輸錯誤等,甚至存在安全隱患,如短路起火。
預防腐蝕的措施
環境控制
濕度控制:將打印機放置在濕度相對穩定的環境中,理想的濕度范圍是40%-60%。可以使用除濕機或加濕器來調節室內濕度。在打印機周圍避免放置水源,防止水汽蒸發進入打印機。
溫度控制:保持打印機工作環境溫度在18℃-25℃較為合適。避免打印機放置在溫度變化劇烈的地方,如靠近窗戶、空調出風口或暖氣設備旁。如果環境溫度過高,可以使用風扇等設備輔助散熱。
避免有害氣體和灰塵:將打印機放置在清潔、通風良好的環境中,遠離化工車間、海邊等有腐蝕性氣體(如酸霧、鹽霧)的地方。可以使用空氣凈化器來減少灰塵和有害氣體的濃度。
介質選擇與處理
優質打印介質:選擇質量好、酸堿度平衡的標簽紙和碳帶。避免使用含有酸性或堿性雜質的打印介質,查看產品說明書或咨詢供應商以了解其化學性質。
清潔打印介質:在打印前,檢查并清潔打印介質,去除可能附著的腐蝕性物質。對于一些特殊行業(如化工行業)使用的標簽紙,要確保其經過特殊處理,不會對打印機部件產生腐蝕。
設備維護與保養
定期清潔:定期(至少每周一次)對打印機進行清潔,包括打印頭、膠輥、傳感器等部件。使用專門的清潔工具和清潔液,避免使用有腐蝕性的清潔劑。對于打印頭,可使用打印頭清潔筆或清潔卡輕輕擦拭,去除碳帶和標簽紙的殘留物。
防護涂層(適用于打印頭和電路板):可以在打印頭和電路板表面涂上一層薄薄的防護涂層,如專用的電子設備防護漆。這些防護漆能夠起到隔離空氣和水分的作用,減少腐蝕的可能性。
正確的關機和斷電:在不使用打印機時,按照正確的操作流程關機,并拔掉電源插頭。這樣可以防止打印機在待機狀態下受到電涌或其他電氣問題的影響,同時避免因長時間待機導致內部元件受潮或老化。
定期檢查和更換易損部件:定期檢查打印頭、膠輥、傳感器等易損部件的狀態,及時發現腐蝕或磨損的跡象。對于已經出現腐蝕跡象的部件,根據損壞程度進行修復或更換。例如,當打印頭出現輕微腐蝕時,可以嘗試使用專業的打印頭修復工具進行修復;如果腐蝕嚴重,則需要更換新的打印頭。同時,按照打印機的使用手冊規定,定期更換膠輥和傳感器等易損部件,以保證打印機的正常運行。